七夕杂谈

| 生活

小时候,就听说了牛郎和织女的故事。“牛”郎,“织”女,体现了“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也充分反映了劳动,在这个故事、乃至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地位。老百姓们认为,只有善良、勤劳的人,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对于牛郎织女故事的认识,就在于它反映了人们对于忠贞不渝的爱情、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年轻的我们,从每年的七夕节感受到的,也简单地是上面的这种追求和憧憬。

随着时间的推移,七夕节的内容,或者说我们能认知到的内容,变得越来越多,我们能做的庆贺七夕节的事,似乎也突然多了起来。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零售业、餐饮业以及形形色色的娱乐行业早已能够充分参与七夕节,让人们得到更多的幸福。而如今,各大互联网公司,从社交软件到移动支付,从电商到外卖,从互联网租车到共享单车,无一例外的提示着我们七夕节他们的存在。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也不忘报道七夕节的盛况。新媒体,更是早已习惯于追随潮流,充分利用新型的灵活的传媒手段,让每一篇或相干或不相干的文章沾染上节日的气氛。这一切,都好像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我们的爱情更加幸福。在现代社会,我们似乎已经实现了古代牛郎和织女对于生活的追求和目标。

然而,所谓“生活”,到底是什么?高中政治课本告诉我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一切的经验和实践让我们不得不慎重地掂量,经济,在现在我们所谓“生活”中的地位。粗浅地了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就能浮现出资产阶级在七夕与民同乐背后的原因。喜欢篮球的作家张佳玮认为,“婚姻制度本身,是一个保障经济为主的项目”。而我的高中同学,著名统计学学生城隅城隅,在今天以七夕为主题的文章,以“而我,拥有金钱”作结,亦是显得波谲云诡。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出的一个“完善”的人,一个能看清社会结构的人,大概就是要学会这种思维方式,在社会中兴风作浪,扶摇直上,才会得到“真正的生活”、“真正的幸福”,得以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

说到谈恋爱,自然是人生中极为奇妙而幸福的事情。这一点在过往我自身以及周围同学的经历中都能体会到。然而大学这一年肤浅的经历冲洗了我的这种看法。脱离了学生该有的品质,谈恋爱,就是“谈经济”。

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