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神马研究都有# 一篇论文,关于“穷养儿,富养女”。
👨👩👧👦本文研究对象为城市中产核心家庭。
从2021 年5 月到2022 年8 月,笔者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先后收集了来自12 个核心家庭中父母对“穷养儿,富养女”的看法,以及他们在日常育儿实践中的角色分工情况、子女性别与消费实践的关系等相关资料。
这些家庭的年收入均在10 万元以上,家长受教育程度均在专科以上。
👨👩👧👦布罗特曼等人研究发现,父母在完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对待男孩和女孩的说话重点和谈论的内容完全不同。
如果对男孩,父母会说:“看!那边有3只兔子。” 如果对女孩,父母会说:“看,那些兔子多可爱!”
如果对男孩,父母会说:“哇!你用10 块积木搭了个高塔!” 如果对女孩,父母会说:“你搭的塔真漂亮!”
这些不同表达暗含的是:父母会无意识地将男孩等同于数字,将女孩等同于感受,尽管事实是女孩的数学能力并不比男孩差。
可见,在个体育儿实践层面存在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那就是父母无意中更关注男孩的理性感受和女孩的情感体验。
G2-WHY-2:❝女孩子,一般都情感上比较细腻,比较敏感吧。❞
B2-ZYF-1:❝男孩子总是很好动,调皮一点儿,但很理性,动手能力强,平时更喜欢玩乐高啊,组装类玩具……❞
👨👩👧👦面对育儿实践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商业资本往往表现出迎合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强化的作用。
女孩玩具以公主换装套系、过家家仿真模拟厨房、化妆品套装玩具、宠物养成等类型居多,男孩玩具以仿真汽车、变型机器人、搭建或枪弹对抗类玩具等为主。
成人本位视角下的儿童玩具分类,体现了成人对儿童的认知与期待。
女孩的玩具倾向于模拟一种未来的家居环境—生活化的情境,男孩的玩具倾向于营造一个想象的世界—他们所向往的、可掌控的世界,这与成人对社会性别关系的总体设定相吻合。
👨👩👧👦从资本获取利益的角度看,男孩、女孩必须差别化养育。
一篇探讨儿童广告策略的文章宣称“男孩是梦想者”,若想在以男孩为对象的儿童商品销售上取得成功,必须要迎合他们的梦想。“如果你的广告能够呈现男孩的梦想,那么不论你宣传什么,男孩都会购买”,“男孩不喜欢被人谆谆教诲的感觉”,“他们只盼望在他们成长的时刻能够快快乐乐地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情”。
针对女孩,商业资本常常通过制造“缺乏感”将她们牵引进购物需求“缺乏—满足—缺乏”的无限循环中。如果女孩处在“满足”状态的时间超出资本流动的忍耐力,后者会通过制造怦然心动的人或事物的方式打破平衡,使她们觉得“衣柜里永远缺一件衣服”。
👨👩👧👦从“外形”的养育成本看,女孩通常要“富于”男孩,因为服饰不仅是彰显性别最外显的符号,更符合成人世界“她”经济的消费逻辑。在打扮女儿这件事上,母亲主要扮演热心的示范者、时尚的参谋者,而父亲则成为乐观的旁观者和资金的赞助者。
G1-WSY-2:❝我闺女的衣服可是太多了,为了缓解“存货”压力,时不时地,我还往外送一些,但还是不得不专门腾出一个柜子放她的东西。什么衣服搭配什么裤子,有不同款式和不同颜色的。另外,外出玩时还要背不同的包和戴不同的帽子。每个女孩心里都住着一个公主,好像天生就喜欢穿衣打扮,小的时候,大人还能说了算,再长大一点儿,上学或者出门穿的必须是她自己选的,还得她满意才行。每天在穿什么问题上,总是要花很多时间。❞
G1-WSY-1:❝女孩嘛,就是喜欢这点儿事儿(穿衣打扮),平时都是她妈妈在管,孩子大了,有自己的主见,我也不太干涉。而且,我觉得女孩每天穿得漂漂亮亮的,可以增加自信。❞
👨👩👧👦在XYF(一对龙凤胎姐弟)的家中,他们的妈妈向笔者展示孩子们的衣柜。令人难忘的不是数量上的鲜明对比,而是色彩上的显著差别。
XYF 的妈妈认为:绿、黄、粉这些颜色活泼而跳脱,恰到好处地诠释了女孩花朵般的女性气质;而男孩理应具有的“男人味”与蓝、黑、灰这些“稳重”“酷”的颜色更吻合。因此,任何对色彩的“僭越”总能引起父母的担忧。
B1G1-XYF-2:❝小宝最近不知道因为什么特别喜欢红色的裤子。可红色太张扬,男孩子怎么能这样呢?❞
RFT 的妈妈也向笔者讲述了一段让人啼笑皆非的经历。
G1-RFT-2:❝一天,孩子回来跟我说“妈妈,给我买个新书包吧”,我问“为什么?现在的不是挺好的吗”。“同学们都笑话我,说这是男孩背的书包!”我又问:“这怎么男孩啦?又有蝴蝶结,还有粉色的点点!”她说:“这个蓝是男孩的蓝(深蓝),女孩的蓝应该是浅蓝的—天空的蓝!”……我很无语,拗不过她,没几天,给她换了一个粉色的书包……❞
👨👩👧👦商品的颜色并不是天然与性别相对应,父母试图保持既有社会性别秩序的稳定性,将它们与特定概念相联系是最容易的实现方式。
成人将权力关系的信息抽象为符号,通过演示和教化传递给孩子,而孩子再通过创造性的习得,对带有增值意义的符号化商品产生诉求,从而进一步巩固社会的性别秩序。
在这一过程中,带有性别指向性的商品扮演了重要角色:一方面满足了儿童确认身份的教育需要,鲜明标示出男孩和女孩该有的样子;另一方面也规避了因破坏社会性别秩序可能带来的风险。
试想:有哪一位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因穿衣打扮被划为异类或成为同伴嘲笑的对象呢?
👨👩👧👦普遍存在这样的共识,即母亲是首要的和最佳的育儿者。
抚育实践的权与责相分离,具体表现为育儿权由父职向母职的让渡,以及女性在育儿消费中话语权与决策权的增长。
母亲的职责被不断加码。而父亲在育儿实践方面的缺失或被动化,大部分源于社会群体在男人养家观念方面向传统的强势回归。
根深蒂固的性别分工模式和可支配时间资源的不对等,是造成家庭内育儿分工格局难以改变的重要原因。
G2-LZY-2:❝我现在全部精力放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上,也想出去工作,但孩子更需要我。男主外、女主内,都是责任。❞
G2-WHY-2:❝父亲角色缺失的现象已经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缺少父亲,无论是对孩子的成长还是教育都是不利的,是不正常的。当代社会发展及人类精神追求过度倾向于物质层面,造成父亲角色成为逐利的工具,这不单纯是父亲的个人问题。就家庭而言,爸爸较少参与的主要原因是工作忙,在家时间少在外工作多。❞
B2-XHZ-1:❝我主要负责给孩子创造好的环境。孩子小,更依赖妈妈。❞
👨👩👧👦访谈中发现,家庭成员在描述父亲时,评价往往是“有事业心”“令人崇拜”“有男子气概”等。父亲在家庭中发挥的经济功能弥补了子女由于父职缺失产生的情感缺憾,同时带来一定程度上的父职崇拜。
👨👩👧👦父母对待不同性别的子女也会采用不同的教养态度。
家庭中,父母分别扮演不同的亲职角色,常常表现为“对男孩严厉而对女孩温柔的父亲”和普遍“慈爱的母亲”。
B1-WZH-1:❝妈妈比较有耐心,我的脾气比较急躁。❞
B1-LYX-2:❝爸爸平时比较严厉,与男孩有关,我(妈妈)觉得对待男孩还是严厉点儿好。他爸爸严厉,我这边跟孩儿就多一些耐心。❞
G1-RFT-1:❝我认为自己扮演了慈爱、幽默的父亲角色。父亲应该在女儿心中树立能让女儿觉得可依靠、稳重的形象,让她们有安全感。❞
👨👩👧👦在亲子互动方面,打球、跑步、爬山、科普等与户外运动、增长知识相关的活动被视为更适合父亲参与,而室内游乐场、职业体验、日常生活照顾等休闲娱乐活动被视作更符合母亲的气质特点。
家长大多认为父亲应该承担教育男孩的主要责任,这对培养男孩的刚毅性格有助益,而照顾女儿应由母亲负责,这对培养她们的女性气质更有利。
G1-LWH-2:❝对性格形成而言,爸爸对儿子可以言传身教,一起玩,一起打球的情况下,爸爸陪伴得多一点儿。❞
B1-LJD-1:❝男人和男人对话,总是更方便点儿。❞
B1-LJD-2:❝爸爸管理男孩子相对要好一些,有些问题两个人可以沟通解决。在教育上两个人能够走得更近一些。❞
👨👩👧👦在教育商品的选择上,父母倾向于为女孩选择舞蹈、画画、古筝等艺术类培训项目,而更适合男孩的项目主要是跆拳道、篮球、羽毛球等运动类课程和机器人编程、围棋等脑力类训练课程。
那些较少得到丈夫辅助而抚育男孩的母亲比同样情况下抚育女孩的母亲,更担心自身的女性气质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她们倾向选择带有“性别补偿”功能的教育商品。
B2-ZYF-2:❝他爸爸平时实在太忙了,主要是我一个人带孩子……我给他报了乒乓球和足球兴趣班,男孩子嘛,应该多运动运动。❞
G1-LWH-2:❝孩子学的兴趣班挺多的,轮滑啊,足球啊……男孩嘛,天生好动,学这些可以释放一下他总是用不完的活力。练跆拳道和武术嘛,主要想锻炼一下他的胆量。男孩子不能太胆小了。❞
👨👩👧👦“穷养”和“富养”亦可理解为成人面对过去的自己的一种方式。
为孩子花钱,与其说是父母用物质赢得孩子的爱,不如说是他们以满足孩子的方式对自己的童年进行补偿。
👨👩👧👦事实上,“穷养”和“富养”并不与孩子的性别必然相关。
访谈中,多位家长表示在养育孩子上投入的金钱、时间和精力,并不因孩子的性别有所差异。“穷养”与“富养”主要指养育孩子的方式,这关涉父母的眼光和魄力。
B1-LYX-2:❝我有个弟弟,小时候,我父母一样带。我也一直这样认为,只要爱孩子就行了。我老公觉得,女孩子还是要宠一些。❞
G1-RFT-1:❝儿女是否拥有优秀的品质和是否穷养富养关系不大,更多取决于家庭环境和父母的眼界。❞
G1-LWH-2:❝对儿子没有“穷养”,我的理念不是生活物质上的“贫穷”的体验,而是应该让他有吃苦的精神和坚毅的性格,而不是说让他吃不好穿不好。我在物质方面尽自己的能力给他提供好的,单从物质上可以说是“富养”,但是吃苦方面和受挫方面,还是要培养孩子有吃苦精神和抗挫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穷养”和“富养”折射出一种指向未来的社会角色期待。
调研中,当谈及理想男孩的印象时,家长频繁使用“阳光、活力、大气、有担当”等词语,对理想女孩的印象描述则更多使用“温柔、文静、细腻、独立”等表达。
可见,父母对男孩和女孩的未来角色期待是有差别的。
相较女孩,对男孩的关注被置于更为宏大的社会语境下。
穷养男孩,培养的是在未来能够“自决”的社会主导者;富养女孩,培养的是在未来能够“自恰”的个体主理人。
📄于淼,张敦福.穷养儿,富养女:市场卷入与育儿消费实践的文化逻辑[J].少年儿童研究,2024(01):85-94.
P.S. 我很喜欢乔羽、刘炽、郭兰英,很喜欢《我的祖国》。我宁肯相信歌词是互文。